搜索
首页 » 民族宗教

六盘水: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市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4月19日,六盘水市召开“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市 奋力谱写幸福六盘水民族工作新篇章”新闻发布会,市相关负责人做主题发布。

据悉,六盘水市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城市,有50个民族,少数民族常住人口82.99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7.37%,有25个民族乡、14个享受民族乡政策待遇的镇,各民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高质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市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硕果累累,全市4个市(特区、区)均创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钟山区2020年荣获第四批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并于2021年通过复核验收,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六枝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称号,333个地方和单位被命名为全国、全省、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打造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3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2个,涌现出余留芬、张瑜等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21年,全市成功创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各族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得到激发,日益走向包容性更广、认同感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绽放凉都大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蒸蒸日上。

成绩催人奋进,未来信心满满。六盘水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强化一个格局,建设六大家园”创建主题,大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市建设,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幸福六盘水民族工作新篇章。

强化新时代六盘水民族工作格局。六盘水市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或联系领导为副组长,58个市直单位通力合作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考核方案,细化23条工作措施,压实44家牵头单位责任,实行“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节点化、节点责任化”管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党建工作成效考核、政治巡察、督查检查、政绩考核,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园。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提质增效,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双“1+8+N”工作机制,持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重点行业、窗口单位、群团组织、新经济组织等创建力度,推动创建工作在“八进”基础上拓展到进家庭、进岗位、进商圈,做到民族地区与散居地区并重、城市与农村并重、机关事业单位与社会各行各业并重。发挥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模范个人、模范集体示范引领作用,每年创建一批全国全省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持续总结一批创建工作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完善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建设各族人民同心守护生命线的示范家园。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健全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网络基地、教育实践基地、流动基地、培训基地“五基地”为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坚定“五个认同”,增强各民族的情感联系、文化共性、心灵共鸣。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设各民族共同富裕幸福家园。聚焦全市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按照市第八次党代会擘画的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幸福六盘水的愿景蓝图,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一门心思抓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好《六盘水市“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的实施,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让每一名群众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坐标。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融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局,既关注“富口袋”,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又关注“富脑袋”,满足各族人民文化需求、增强各族人民精神力量,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建设共同富裕的幸福家园。

建设各民族“三交互嵌”和谐家园。坚持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以社区(村)为基础单元,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促进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十三五”期间,全市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建设了78个多民族共居社区,变“小聚居”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变“小家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4.18万少数民族群众融入了新家园,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三交互嵌”的海坪模式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大家庭形象的重要窗口。同时,从就业、就学、安居等方面入手,完善促进各族群众融入城市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构建以“服务中心”为依托的公共服务机制让群众暖心,构建以“综治中心”为依托的市域治理机制让群众放心,构建以“文化中心”为依托的文化共荣机制让群众开心,越来越多的各族群众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建设各民族在“三交互嵌”中守望相助的和谐家园。

建设各民族共建共享平安家园。以“法治六盘水”“平安凉都”“平安乡村”建设为抓手,将民族事务纳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社会治理机制,坚持一视同仁,一断于法,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依法保障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持续推动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纳入普法规划,以“12·4宪法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活动”为载体,深入抓好普法教育和法治宣传,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使法治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的“保护神”和“压舱石”,建设各民族共建共享的平安家园。

建设各民族宜居宜业的绿色家园。围绕满足人民对宜居生态环境的需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修复,自2018年3月23日以来,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一直保持100%优良率。夏季平均气温19.7℃,气候凉爽、舒适、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消夏文化避暑旅游季”“夏季马拉松”“冬季冰雪旅游”每年吸引上百万省内外各族游客在六盘水交融汇聚,成为点亮“绿色家园”的三张城市名片。森林覆盖率从2013年的41.45%提高到2021年的62%,绿色成为凉都最靓丽的底色,形成了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绿色家园。

在新征程中,六盘水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市,努力为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做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